朱慈烺
朱慈烺(1629年-1644年),中国明朝明思宗朱由检长子、母庄烈愍皇后周氏。崇祯二年出生,崇祯三年封为皇太子。崇祯十七年,李自成攻入北京,李邦华、史可法及姜曰广希望朱慈烺到南京监国,不久因北京外城被攻破而无结果。后本拟送朱慈烺到朱纯臣家暂避,但北京内城被攻破,李自成先已找到他,李自成指朱慈烺无罪,而朱慈烺请求李自成“不可惊我祖宗陵寝”、“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”及“不可杀戮我百姓”,并指现在投降的官员是不忠不义,应尽杀之。后封其为宋王。李自成败退后,吴三桂奉他还京,建年号义兴。不到一个月,清军入京,吴三桂希望立朱慈烺为明帝,但被多尔衮拒绝。朱慈烺死在陕西宁家湾。南明年间追封为献愍太子,鲁王监国元年谥为悼皇帝。

崇祯二年(1629年)二月,崇祯的皇后周皇后生下一子,这也是崇祯的第一个儿子,此子就是朱慈烺。崇祯三年(1630年)二月,朱慈烺被立为皇太子。当时,正是他父亲在疲于应付国内的农民暴乱和北方的满人,对于这位太子,崇祯根本就没有时间来教导他,从他两岁到八岁这六年时间里,朱慈烺一直住在钟粹宫里。

八岁那年,崇祯开始选择东宫侍班讲读官。命令礼部尚书姜逢元,詹事姚明恭,少詹王铎、屈可伸侍班;礼部侍郎方逢年,谕德项煜,修撰刘理顺,编修吴伟业、杨廷麟、林曾志讲读;编修胡守恒、杨士聪校书。

看看这些人,这些大明帝国最后的名臣们,都集中在了太子朱慈烺周围。由此可知,崇祯对这个即将成人的太子的期望有多高。

崇祯十一年(1638年)二月,太子出阁讲学。崇祯十五年(1642年)正月,开讲,阁臣具文奏上讲义。七月,改慈庆宫为端本宫。慈庆,是懿安皇后所居之宫。当时太子十四岁,议定第二年选择婚配,所以先为他设置宫室,而迁移懿安皇后到仁寿殿。随后,农民义军大举进犯,而暂时停止。

也就是说,从朱慈烺被立为太子到十三岁出宫,他一直住在钟粹宫里。按照我们的理解,他在钟粹宫每天的安排无非就是读书、玩乐。但事情似乎没有这么简单,作为一个朝代的末期太子,他除了下落不明外,在太子之时恐怕也并不是像我们今天所想的那样风平浪静的。

朱慈烺的母亲周皇后在天启年间被选入当时还是信王的崇祯府中,后来被册封为信王妃,崇祯即位后,她便被立为皇后。

除了周皇后外,崇祯有两个妃子,一个是袁妃,另一个就是田贵妃。田贵妃是陕西人,在其小时,父亲田宏遇带她到了扬州。扬州本多歌妓,田宏遇亲选能鼓琴的妓女,纳做侍妾,并令侍妾教女儿鼓琴。又请了宿儒,使贵妃读书识字。田贵妃自幼就聪明绝伦,十二三岁时,已能吟诗作赋,每成一篇,总是秀艳典雅,传诵一时。父亲又性情豪爽,结交名士高人,几遍天下,当时称他做小孟尝。田贵妃到了十七岁那年,还没有登基的信王选妃,田宏遇的一位朋友就把田贵妃送入信邸。信王见田贵妃生得端庄纤妍,就纳为侍姬。

登基后的崇祯帝忧心国事,终日在御书房里睡觉,一个月中进宫不到一二次。田贵妃却很能事,善侍色笑,崇祯帝每次入宫,总是愁眉不展的,但经田贵妃的婉言解释,崇祯帝便眉开眼笑,忧虑就此尽忘。正是因此缘故,崇祯帝对于田贵妃,也爱逾他妃。特别是田贵妃有一双三寸金莲,使得崇祯帝更是喜爱非常。据说,崇祯曾在周皇后前赞美田氏的纤足,而嗤笑袁妃的大脚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周皇后受到冷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。

周皇后自然知道自己在崇祯心中的地位在一天一天地滑落,而导致这种滑落的原因就是田贵妃。所以,两个人的争斗从朱慈烺被立为太子不久就开始了。

有一年元旦,天气十分寒冷,按照惯例,妃子要在这一天朝见皇后。当田贵妃来朝见周皇后时,周皇后故意拖延时间,让田贵妃在外冻了很久,然后才让她进宫,进宫以后又过了很久才出来,坐在御座上受田贵妃的朝拜,而周皇后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而已。田贵妃气得差点就哭了。

为了报复周皇后,某一日,田贵妃故意让宫女抬轿去见崇祯皇帝。崇祯见是宫女抬轿,而不是如往常一样由宦官抬轿,感到非常奇怪。田贵妃趁机解释说:“宦官们恣肆无状,尤其是周皇后宫中的小太监狎宫婢,故远之耳。”崇祯本是生性多疑之人,立即下令搜查周皇后居住的坤宁宫,果然查获了宦官使用的多种狎具,周皇后气得当场吐血。

两个人的争斗自然也就影响到了太子朱慈烺,这个在十三岁之前一直住在后宫的小太子。有一次,周皇后派宫女给太子送茶果,宫女们从田贵妃所住的承乾宫经过,嬉笑打闹着推石狮子玩,正在午睡的田贵妃惊醒,以为发生了什么变故,慌忙起来叫人堵住了几个宫女。经过询问,田贵妃才知道不过是给太子送茶果。可她依旧不甘心,认为这是惊了自己的美梦,她把这几个宫女交给了崇祯。崇祯正如热锅上的蚂蚁在对付内忧外患呢,听了这件事后,就没有理。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。

周皇后却认为田贵妃这是在想要对太子不利,因为从两个人所生孩子数量来看,是不相上下的。太子慈烺、怀隐王慈烜、定王慈炯是周皇后所生,而田贵妃生了永王慈炤、悼灵王慈焕、悼怀王及皇七子。后两个很早就死掉了。但她凭着这两个儿子也足以和周皇后的太子朱慈烺抗衡,后来诸多的朱三太子案就能证明这一点。

下落之谜

除了众人皆知的南北太子,还有不少关于太子的传说,其中有一个:太子未死,被当年东宫讲读之一李士淳带回其老家广东省梅州市。

 

采访到李家后人保留的东西可供参考:

 

1. 三百多年来,至今在李家后人所处的梅州,都会在农历三月十九拜太阳,此举实为纪念崇祯。(明亡后,民间的确有人将崇祯帝后奉为日光菩萨或曰朱天菩萨和月光菩萨,日月合为明字。)李士淳当年也假托三月十九为太阳生日,实则偷偷纪念故国。

 

2. 李家现存明末修建的世德堂,其建筑竟采用皇家规格,楹联隐含"保明"二字。"围龙屋"的名称也耐人寻味,李家后人称因太子藏匿于此。

 

3. 李家保留的一块石碑,上有"赵云阿斗兼孤命,仁贵征袍护主来"

 

4. 还是那块石碑,引出复明无望后,太子可能出家于附近的寺庙,现任住持称上世纪六十年代前一直供奉"太子菩萨"牌位,且历代住持陵墓区葬着唯一一位非住持,此人疑似太子。

 

还有一个与太子有关的元魁塔。这个貌似应该和太子无关,该塔虽是李士淳所修,修成是崇祯二年的事。

 

这个传说,比起其他一些已经没有任何相关文物留存,仅见于口头流传的故事,要耐人寻味些。不过有个疑问在于,当年太子落入李自成之手,其兵败后太子才开始下落不明,他是如何到李士淳手中的呢,这一段史料是空白的。翻阅李士淳的资料,却很惊讶地发现他当年也被李自成所抓关于刘宗敏处。而太子当时"自成命太子同坐饮食,太子不食,送刘宗敏营护视之",若李士淳和同在军中的太子得见,后李自成兵败,他则趁乱带太子逃出,亦有此可能。